第四卷 第二章 恩科-《汉生指南》


    第(2/3)页

    你能看到,那看到的人就多了……”

    见父亲额头的皱纹都舒展开来,姜?也欣慰地松了口气,微一躬身,含笑称“是!”

    隆武元年(198年),张涵称帝后,为了收拢天下读书人之心,立刻下诏宣布:特开恩科,举行科举考试。随同公布的,还有科举考试的一些具体规定。

    比如说,科举具体分为八科:秀才、明法、明算、明经、进士、明字、营造和武科;考试地形式有口试、帖经、墨义、策问和诗赋五种;应试人地身份没有要求,只要不是罪犯奴隶,任何国人都可以到京都应试;考试时间定为隆武二年二月;经过公开考试后,择优取仕,授予官职;若考生原为官吏,则在原有品级上升迁。

    张涵倒不是不想废除察举制度,以考试制度取而代之。可是,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从某方面来讲,世家望族的整体势力,是有所削弱。但是,若把不其太学当成世家势力新的大本营,却也不为过分。其间学子多出自寒门,可大儒们却多是世家子。这时候,师徒可真是如父子一样的。如此说来,世家的影响力可谓不降反生一一由于读书人地数量猛增,相对还是下降了。

    世家望族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旧地世家倒下,便会有新的世家兴起。消灭不了,张涵便希望削弱转化他们。使之成为大齐忠心耿耿地臣子,而不是祸乱之源。既然如此,张涵就不能不顾及世家的反应。这次特开恩科,既是个试探,也是为下一步计划作铺垫。

    诏令一下,天下震动。此前,只有不入流地小吏才可以考取。现在,只要经过考试便可以做官。时人皆称之“跃龙门”。形容应试者从布衣,一跃成为有品级的官吏。

    坦率地说,这次科举考试办得十分仓促,又是初次举办,其间闹出了很多笑话。在信都城,云集了上万前来应试的读书人。这些人的吃饭、住宿都成了难题。张涵这才发现,自己第一次举办科举,却疏忽了初试这一关,只得在信都先举行了初试,以筛选掉部分应试者。

    在恩科之中,以秀才科最为尊贵,要求也高,必须兼通诸经方可。秀才就是茂才,东汉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方改为茂才的。秀才只取三名。其实,三名张涵都觉得多。那大儒卢植读书近三十年,方取中茂才。张涵当初取中茂才,自己也觉得勉强。考秀才的难度,可见一斑。

    后来,果然不出所料,上万人中只取了两名秀才。一个是原丞相府东曹椽崔琰,郑玄的得意门生。另一个就是与华歆、管宁二人齐名的邴原――时人把三人比为一条龙,华歆是龙头,邴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邴原的才学可想而知。

    邴原先前屡辟不就,不肯为张涵效力,那时竟主动前来应试――充分说明了传统士大夫对新政权的认可――张涵更是欢喜,很是体会了一把唐太宗那种“天下英才尽入吾囊中”的快乐。

    月法就是法律科,考察士人对法令的了解程度,培养专门的人才,一共取了六名。明法科的应试者,多是官吏――三名,也有部分来自法学园的学生――两名。只有一名来自民间,却也是律法世家出身的。

    明算科旨在培养和选拔精通数学知识和计算技能的专门人才。因为张涵喜欢以数字说话,又规定所有官吏卸任时需要经过审计,所以,对会计的需求非常大。所招收的十二名人员多是财会人员。考试的时候,就见考场里人手一把算盘,手指翻飞把算盘珠子打的霹雳啪啦响。考官忍不住心中大恨,暗道“有辱斯文”云云,面色惨不忍睹。时人知道结果后,也取笑说“这不是明算科,而是虞科!”

    起来,中国的聪明人从来不曾少过。计帐方式发展很快,自张涵把帐目分为收支两栏后,迅速又被人分作四栏,依次“旧管、新收、开除、实在”。这四栏也就是后来会计帐目中的“期初余额、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余额”。这种计帐方法就是赫赫有名的,发于唐朝,兴于宋朝的“四柱清册法”。

    明经考的也是《五经》,但考的是家法,要求也远不如秀才严格,能通一二经即可。不过,天下读书人学的就是这个,又以为容易考取,应试者却是最多的,竞争也很激烈。

    进士科考的是诗赋,一般字写的不差,诗赋写地好。便可以了不过,进士科的地位不高,和明字科一样,都是为了选拔文秘人员。当然,文秘也是升官的捷径,这个古今如一。

    营造科主要是选拔精通建筑、营造等技艺的人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