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八十九章 劝进-《汉生指南》


    第(3/3)页

    张涵略一沉吟,忍不住笑了。

    什么宽宏大量,张涧净挑好听的说。张涵宽待刘表,道理与解放军的“交枪不杀”一样,都是为了削弱敌人的抵抗意志。这时候,张涵已统一中原,剩下的敌人——交州士燮、西凉群雄、巴蜀刘璋——都在偏远之地,劳师远征殊为不易。若能瓦解敌人,自是上上策。

    不过,张涧所说却更有道理。一味的宽厚,并不是最好地办法,恩威并施方是王道。张涵此前施恩不少,也该借刘景升的人头立立威了。

    “丞相,听说陛下这一阵儿的心情不是很好……”

    合计完刘表,张涧也没在意,直接说起了另一件事。献帝知道,张涵在皇宫中不知布下了多少眼线,自己百般忍耐。不过,他尚年青,多少也流露出一些蛛丝蚂迹。

    “嗯,陛下嚒……”

    张涵眯着眼睛想了一会儿,没有说什么。此前,献地非常关心战事,他心情不好的原因,一目了然。献帝在想些什么,张涵不必多加思索,也能说出个**不离十来。

    说来,献帝也非是暗弱之君。可正因为这样,献帝才会更不甘心。眼看着大汉的江山落入人手,对献帝而言,也是一种煎熬。

    而且,随着战事进展,群臣之中,劝进者也越来越多。虽然没有人明说,最直白的,也就是劝张涵进为齐王。然而,众所周知,大汉国异姓不得为王。这先是封王,位及人臣,接下来,功高不赏,可不便是篡位了……

    “……”

    张涵的低语,张涧听得清清楚楚。看着一旁堆放的表章,张涧露出一丝涵义不明的微笑,什么话也没有说。

    这一回,众朝臣劝进的奏章如石沉大海,全被张涵留中不发。不过,没有反应,便是好消息。在众人眼里,张涵没有像之前那样,将劝进地朝臣贬斥,便足以说明许多问题了。尽管张涵地嫡系重臣都保持了沉默,也无法阻挡官员们投机的热情。一时间,众人如同吃了兴奋剂一样,奏章雪片般地递了上来。除了极少数大臣上书反对外,众口一辞地劝进。

    善于揣摩上意地地方官员,也纷纷上报了祥瑞。铁树开花,灵芝仙草,百鸟朝凤,上百斤的巨瓜,很大的谷穗,甚至一棵麦子上长了俩瘪穗,都被当成祥瑞报了上来。适逢海外于窴国献上了两头大象,众人异口同声“天命所归,丞相你就从了吧”,令行涵哭笑不得。

    形势比人强。张涵起家征战,都是以张家子弟为骨干,他亲自培养出来的,完全忠心于张涵自己——私下里,张涵的嫡系重臣和军中大将们,或隐晦,或直接地,都征询过张涵的看法了。现在,这一派势力在军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朝中也占了半壁江山。而广泛开办的学校,也使人才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舆论,还是其他部曲,都很难左右张涵。也就是说,张涵眼下完全可以随心所欲。

    张涵苦心经营这么些年,难道会不想称帝吗?

    没有任何人会相信!

    自认把准了张涵的脉,朝臣们就算不企盼着拥立之功,也不会希望被人认为是保皇派。他们不是张涵的嫡系,此时此刻不表明立场,何时才能入的了张涵的眼中。反正,不想升官者,便不是好官,众人升官的心思都像火碳似的……

    建安三年(198年)的春节,便在纷纷扰扰中渡过了。张涵照例放了很多烟花,信都人习惯了烟花的绚烂,却没有去年那么疯狂了。

    春三月,驻扎在荆、扬二州的张军准备就绪,张涵召士燮兄弟入朝。士燮听从了命令,合族迁往信都。

    PS:这卷还有一章,便进入最后一卷了。

    忽扇着耳朵,潜水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