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514章 条约时代的海军竞赛【万字大更】-《唯我独裁》


    第(2/3)页

    虽然俾斯麦级战列舰只有八门英寸巨炮,但是战后的技术进步飞快,德国海军工厂研发的英寸主炮的最大shè速比十几年前中华帝国海军的明级战列舰的主炮的shè速提高了很多,最小仰角shè速为2发分,最大仰角shè速为发2分,达到同期战列舰的最高水平。其穿甲弹采用“高初速轻型弹”,在中近交战距离拥有很好的威力,但远距离着靶存速xìng能相应降低,跟中华帝国海军明级战列舰的主炮炮弹相背而行,这主要原因是德国海军在rì德兰海战中发现,远距离炮击的命中率太低,一百发炮弹能够命中一发,因此在战后选择了让主力舰在中近距离交战的战术方式。而中华帝国海军则没有这个限制,因为中华帝国海军拥有先进的雷达系统、光电测距系统和强大的zhōngyāng火控系统,远距离炮击是发挥这些技术装备优势的最好方法。二者之间存在巨大的技术差距,从一开始俾斯麦级战列舰在战术层面上就落后于中华帝国的明级战列舰了。

    尽管俾斯麦级的火力并不出众,但德国海军短期内的敌人还是协约国英法海军,虽然在装甲防护方面还是无法追赶材料工艺更加强大的中华帝国,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在装甲防护方面德国一直比英法占优。其装甲防护沿用全面防护的设计模式,主装甲堡侧壁覆盖了9的水线长度和56的舷侧高度,厚达42毫米,同时装甲总重量达到标准排水量的45,比中华帝国的明级战列舰的覆盖度还高,名副其实的全面重装甲防护(实战中,俾斯麦级的全面防护被证明是浪费,和明级的重点防护的效果差别不大)。

    此外该舰在实现大防护尺度的同时,依赖大防护尺度提供的空间补偿,将主水平装甲安排在第三层甲板,让其与主舷侧装甲同时重叠在弹道上,使舰体要害部位的防护也得到了很大强化,抗沉能力大幅度提高。它的tds(鱼雷防御系统)设计为抵御25公斤tnt的水下爆破,实际上却可以抵御公斤中华帝国的黑索金烈xìng炸药。

    动力方面,俾斯麦战列舰采用6台高压锅炉,台帕森斯齿轮传动蒸汽轮机,设计最大功率6马力,航速节,载油74吨,续航力达到525海里9节,同时还搭载4架阿拉多-96型水上飞机(用于侦察、校shè与联络)。

    在副炮系统上,俾斯麦战列舰安装有6座双联装5毫米55倍径副炮,座双联装5毫米高炮,座双联装7毫米高炮,2座四联装2毫米高炮,2座单管2毫米高炮。

    在防空武器系统上面,德国海军原本计划安装中华帝国的火神密集阵,但是中华帝国方面对此一直态度暧昧,火神密集阵迟迟得不到批准出口,直到俾斯麦战列舰开始安装防空系统也没有得到火神密集阵系统,被耽误了时间的德国海军于是放弃了使用火神密集阵系统,改为普通防空高炮。

    当然,德国海军工程部也试图研发火神密集阵系统的仿制品,但是因为没有任何经验,只通过火神密集阵的外形进行仿制,德国海军工程人员设计了几套搭载加特林机关炮的防空火力系统,但是因为采用导气式动力系统,加特林机关炮高速shè击时的突然卡弹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在防空时是非常危险的,因此试验了很多年也没有成功,最终放弃。没有人知道中华帝国的火神密集阵的加特林机关炮系统是依靠外接电源dúlì供电的,中华帝**方对此也是高度保密,所以德国人不可能知道火神密集阵的真正秘密,也就无从仿制了。

    同样,在舰载电子设备方面,俾斯麦级战列舰只有xìng能达到中华帝国在92年标准的无线电系统和声纳系统,没有雷达系统。受资金所限,像大容量冰柜、空调、洗衣机等设备也装备不足,跟中华帝国海军的舰上生活标准相比,实在差得太多。

    俾斯麦级战列舰同级共建造两艘,分别是俾斯麦号以普鲁士王国铁血宰相和德意志帝国总理奥托?冯?俾斯麦命名,提尔比茨号以德意志帝国海军元帅,人才德国海军之父的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命名。

    就整体而言,俾斯麦级战列舰还是非常不错的,综合战斗能力在欧洲首屈一指,但防空火力还是太弱,没有中华帝国的火神密集阵系统,单靠防空高炮和高shè机枪根本防不住速度超过5公里每小时的战斗机,这也成为俾斯麦级战列舰的最大弱点。

    除了两艘俾斯麦级超级战列舰外,德国海军另外在927年开工的四艘主力舰是格拉夫?施佩级战列巡洋舰。

    虽然是战列巡洋舰,但是并非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那种装甲薄的战列巡洋舰,随着蒸汽轮机系统的进步,大战期间中华帝国的主力战列舰的航速都达到了节以上,传统的皮薄的战列巡洋舰已经变成了鸡肋。中美大西洋海战的结果表明,美国海军的战列巡洋舰在中华帝国海军的战列舰面前就是只能挨打的份,完全没有胜算。

    战后的世界各国海军依然保留了战列巡洋舰的称呼,但是其装甲已经大幅度升级加厚,实际上应该称之为快速战列舰。

    格拉夫?施佩级战列巡洋舰实际上就是快速战列舰,四艘战巡的设计排水量都在吨左右,搭载双联装毫米主炮四座,主装甲带防护达到6毫米克虏伯钢甲,最高战斗航速节。

    格拉夫战巡同级建造四艘,分别命名为格拉夫?施佩号(以一战德国海军东亚舰队司令马克西米利安?冯?施佩命名)、格奈森瑙号(以普鲁士王国陆军元帅奥古斯特?奈哈特?冯?格奈森瑙命名)、沙恩霍斯特号(以普鲁士军事改革家格尔哈德?约翰?达维德?冯?沙恩霍斯特命名)、希佩尔号(以德国海军公海舰队最后一任总司令弗朗茨?冯?希佩尔命名)。

    四艘战巡分别在威廉皇家造船厂和不莱梅造船厂建造,于927年夏天陆续动工开建,由于建造过程当中,不断的改进和安装先进设备,加上经济危机的波及,最终到了9年才建成服役。

    德国海军的装备更新计划并不是只有六艘主力战列舰,希特勒也想在他的任期内将德国海军打造成数一数二的强大海军来提高他的政绩,因此除了六艘主力舰外,德国海军还学习中华帝国以前的海军编制方案来打造德国版的六六舰队,即建造六艘舍尔级重巡洋舰,六艘埃姆登级轻巡洋舰。

    舍尔级重巡洋舰实际上是参考中华帝国的重巡洋舰标准来建造,虽然德国海军工程部一直无法研制出强大的火神密集阵防空武器系统,但是舰队防空火力网的建设还是大力进行的。中华帝国海军的舰队防空火力网是保护舰队主力的安全的主要力量,而德国海军没有防空密集阵系统,只能靠防空重巡洋舰来提供舰队防空安全了。

    舍尔级重巡洋舰设计排水量6吨左右,标准航速2节,搭载三联装24毫米45倍径速shè炮系统三座,用于对付水面驱逐舰的威胁,座双联装5毫米高炮,座双联装75毫米高炮,座双联装7毫米高炮,座四联装2毫米高shè机关炮以及2座单管2毫米高shè机关炮,用来对付空中目标。

    尽管防空火炮的数量很多,但是这种防空火炮跟中华帝国的火神密集阵比起来,shè速太低,炮弹覆盖面太窄,单位时间内在单位面积内的火力明显不足,容易形成shè击盲区。但对于德国海军来说,能够向中华帝国学习给舰队配备防空重巡洋舰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了,对付少量的低xìng能的战斗机还是绰绰有余的。

    然而,六艘舍尔级重巡洋舰建造开始后,不久就碰上了经济危机的冲击,最终被取消了两艘,在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只建成了四艘。分别以舍尔号(以rì德兰海战德方指挥官赖因哈德?舍尔命名)、布吕歇尔号(以普鲁士王国陆军元帅格布哈德?列博莱希特?冯?布吕歇尔命名)、吕佐夫号(以普鲁士王国陆军中将鲁德维格?阿道夫?维尔海姆?冯?吕佐夫命名)、欧根亲王号(以奥地利陆军元帅萨伏伊-卡里尼昂亲王弗朗索瓦-欧根命名)。

    六艘埃姆登级轻巡洋舰最终全部建成,但吨位、速度和火力各不相同,建成服役时间也不同,只是德国海军勉强将其划入轻巡洋舰行列,实际上她们的吨位基本上都在六千吨以上,超过当前世界各国海军轻巡洋舰低于4吨的标准,实际上是德国海军为了隐藏实力所致。

    六艘轻巡洋舰分别是埃姆登号(以德国港口城市埃姆登命名,满载排水量699吨)、柯尼斯堡号(以东普鲁士柯尼斯堡地区命名,满载排水量77吨)、卡尔斯鲁厄号(以德国西南部城市卡尔斯鲁厄命名,满载排水量665吨)、科隆号(以德国港口城市科隆命名,满载排水量5吨)、纽伦堡号(以德国东南部城市纽伦堡命名,满载排水量75吨)、莱比锡号(以德国东部城市莱比锡命名,满载排水量25吨)。

    在潜艇方面,德国海军非常重视。因为德国潜艇在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差一点就把英国彻底打垮,因此希特勒下令大力发展潜艇工业,争取在下一场战争来临时,能够在三个月内就把英国打败,迫使其投降。

    在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的主力潜艇全靠从中华帝国进口。战后德国海军潜艇部门对中华帝国的晋级潜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刨,最终在925年时研制出德国完全自主研发的第一艘潜艇——u-9a级潜艇。

    该级潜艇虽然参考自中华帝国的晋级潜艇,但是德国海军向往潜艇的水面作战能力,认为潜艇外面安装火炮和机关枪用来打击敌方的运输船是非常有效的,有时候甚至不用浪费鱼雷就可以俘虏对方,经济实用。

    这样,德国海军的潜艇抛弃中华帝国的潜艇发展方向,再次回到了以前的搭载火炮系统的潜艇设计上面,强调水面航速,而不是像中华帝国的潜艇那样,水下航速比水面航速快。

    就这样,德国海军抛弃了未来潜艇发展的主流方向,再次回归被中华帝国海军潜艇部队认为是原始的潜艇时代。

    u-9a级潜艇设计排水量(水面2t/水下7t,主尺度也大大有别于中华帝国的晋级潜艇,7656547的尺寸看起来相当的苗条,安全耐压深度为6米。当然,这也跟德国海军经费紧张有关,自然不能像财大气粗的中华帝国海军那样,把潜艇造的大大的,只为了让潜艇官兵们在里面舒服的生活。对于德国海军来说,他们鄙视中华帝国海军那种少爷式的军旅生活(实际上是嫉妒到了极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