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殿试(1)-《宠妃》


    第(2/3)页

    &nb四月二十六日,五位皇子受皇命进金銮殿,临朝听政。

    &nb两位中宫嫡子是在昨晚上被接进宫中的,先是给送去了长信宫。然而不巧,三殿下这一日发烧了,没能进大殿。四殿下亦是身子弱,一副精神消弭的模样。百官在底下站着无不议论纷纷,大多十分惋惜地道若是两位嫡子有个好身子,由嫡子继承大统才叫顺应天道啊。

    &nb太后病着,上官皇后坐在皇位帘幕之后,陪同诸皇子一同临朝。

    &nb赵王是长子,如今已有十一岁了。他身着藏青色尨服,佩戴墨玉发冠,身量虽还没拔高,不过瞧着那背影也足够彰显皇族威仪了。而他身侧站着的却是三个个头堪堪到他腰际的小童子——

    &nb在他们的父亲拓跋弘看来,这其实是没什么可比性的。孩子们都没长大,却硬要选东宫。

    &nb他对赵王十分失望且嫌恶,和皇后二人进了大殿后就一眼都懒得看自己这个长子。五皇子、六皇子两个,一个精神饱满、体魄强健,一个目光灵动、乖巧可人,倒是令他频频点头,深感满意。不过他最关注的还是自己的嫡子,身子病弱,耷拉着脑袋一副蔫儿模样的四皇子,楚王。

    &nb“珏儿,今日早上吃的什么粥?”他蹲下来,拉着孩子的衣袖笑问道。

    &nb拓跋弘是个严父,就算面对六皇子,他亦很少这般温柔。然而三皇子和四皇子两个不同凡响,他们是被排除在储君人选之外的。

    &nb没了那份厚重的寄托,自然就能对孩子更加宽容。拓跋弘只想让他们做个安逸的藩王,一生富足享乐,甚至连诗书功课都从不过问。且随之而来的愧疚感令他更加怜悯两个孩子。

    &nb自然,父皇的这种态度,皇后看在眼中是一点都不会感到高兴的。

    &nb拓跋珏抿了抿小嘴唇,回赠了父亲一抹浅笑:“儿臣吃了黄米粥呢,父皇,您好久都没去山庄里看儿臣了,您什么时候去呀。”

    &nb“父皇明日就去。”他摸一摸拓跋珏的小脑袋:“父皇给你带橘子和饴糖。”

    &nb他随即迈步走上龙座,俯瞰扫视的刹那,殿内诸人纷纷跪地三呼万岁。

    &nb很快有礼部两位官吏上前念了立储圣旨,臣子们为了这个事已争吵数月,今日站在这儿,很多人心里眼里都是兴奋的。拓跋弘微微抬手,与众人道:“自古立储,无非立长、立嫡、立贤三者。然而我大秦自开国以来,唯奉‘立贤’耳。”

    &nb“吾皇圣明!”右丞相跪地道,四周臣子也纷纷附议。辅政阁老杨奇拈了拈胡须,淡笑道:“既然立贤,可五位殿下都未成人,六殿下甚至不满五岁。尔等急于奏请东宫之事,老臣却十分困惑,殿下们年龄尚幼,该如何评判出‘贤德’与‘才华’呢?”

    &nb说着抬头觑一眼四周跪地的臣子们,微微冷笑不语。

    &nb杨奇在百官中年岁最长,这一番话下来,几个领头热议立储的文臣就红了脸。与那些巴望着从龙之功的人不同,杨奇于公于私都懒得和他们争——如今立储不过是为了满足某些人的野心与**,对将来的储君并无好处。杨奇是三朝元老,又是个清流文臣,将来不论谁当皇帝都会敬着他。文臣做到他这份上就到顶了,而草率决定支持其中一位皇子,对他来说风险大于收益。

    &nb“阁老此言有理。”工部侍郎刘子安拱手道。刘子安此人生得微胖,是京官圈子里头出了名的好人缘,说白了就是圆滑会出事。他样貌祥和,心却不小,当初就是他跟着齐御史一块扯着嗓子说五皇子如何如何出色。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