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第一,阳光投资公司的根基在国内。我个人在美国生活工作多年后,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有回国发展的打算,希望能将事业重心转移回国内。” 他稍作停顿,语气中带上一丝敬意。 “第二,不瞒您说,我和沈南鹏沈总有过交流。他向我极力推荐您,说您是一位极具远见和魄力的年轻企业家。” “他认为,如果能有机会在您麾下工作,将会是一段非常有价值和成长性的经历。” 陆阳听完,微微点了点头。 江承翰认识沈南鹏并不奇怪,同是国人,又是同事,有交集很正常。 但对于江承翰提到的第一个回国发展的理由,陆阳内心并不完全信服。 在这个年代,美国红杉资本的待遇和职业光环远超国内绝大多数机会,以江承翰的资历,完全可以在美国站稳脚跟并继续高升,三十多岁才突然强调要回国,这个理由听起来有些牵强。 不过,陆阳并不急于戳破,动机纯否并非他唯一的考量标准。 接着,陆阳抛出了第二个,也是更为关键的问题: “江先生,以你的专业判断,你认为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内,风险投资最应该聚焦和重仓哪些领域?” 听到这个问题,江承翰的面色立刻变得严肃起来,他知道真正的专业考核开始了。 来之前,他确实做过功课,预料到可能会被问及行业趋势。他轻轻清了清嗓子,用沉稳而自信的声音回答道: “我认为,21世纪将是生物技术的世纪。” “因此,生物医药行业无疑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投资价值。” “举例来说,辉瑞公司的降血脂药物立普妥,今年的全球销售额预计将突破100亿美元大关,这充分证明了创新药巨大的市场容量和回报潜力。” 陆阳听完,脸上依旧保持着平静,未置可否,只是再次点了点头。 然而在他心中,已经默默给江承翰画上了一个叉号。 生物医药行业固然重要,未来前景广阔,但陆阳基于重生的记忆很清楚,这个领域投入巨大、周期极长、监管复杂,并非他现阶段打算切入的最佳赛道。 江承翰的回答虽然专业,却与陆阳内心的战略蓝图和时机判断产生了偏差。 随后,陆阳又问了几个关于项目判断、风险控制和投后管理的问题,江承翰都回答得条理清晰,展现出了扎实的专业功底。 面试大约持续了二十分钟后,陆阳觉得差不多了,便主动结束了谈话: 第(2/3)页